不久前,財經媒體報導的「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將受到一定限制」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在錢報購房群裡也討論得很激烈。很多購房者關心的是,這是不是意味著,拆遷戶拿到的現金將減少,搶房的「彈藥」少了。
事實上,前幾年杭州樓市「去庫存」,貨幣化安置是重要手段之一。而如今,「去庫存」任務早已完成,杭州的供求關係早就發生了逆轉,從庫存量過高變成供應量不足。
錢報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杭州的貨幣化安置比例已明顯下降,過去對於貨幣化安置的一些補貼和獎勵措施也面臨調整,重新鼓勵實物安置。
1
貨幣化安置
打贏了去庫存之戰
「棚改」由來已久,只不過早期基本以實物安置為主。到了2015年,為了緩解全國樓市出現的高庫存壓力,全國打響了「去庫存之戰」,並提出了由實物安置為主轉變為貨幣補償為主的做法。
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打好棚戶區改造三年攻堅戰,到2020年,基本完成現有的城鎮棚戶區、城中村和危房改造」,「積極推行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
厚道資產總裁丁浚哲解釋:「具體流程其實是央行通過低息PSL(抵押補充貸款)向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發放貸款,國開行通過棚改專項貸款向地方政府發放貸款,地方政府通過貨幣化安置向棚戶區居民發放補償款,地方政府拆遷賣地後償還國開行貸款,國開行償還央行貸款,從而形成資金流的閉環。」
「貨幣化安置的優勢非常明顯。」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分析,「這一手段降低了房屋實物分配中的扯皮現象,而通過貨幣化安置的種種補貼獎勵,老百姓的拆遷意願加強,使得拆遷明顯加快。」
其次,以貨幣補償為主的棚改模式也確實給樓市注入了活力,獲得大量現金的拆遷戶具有較強的購房需求,樓市很快出現了供需兩旺的局面。
不過,丁浚哲認為:「一方面,棚改確實是改善群眾居住條件的民心工程,但另一方面,隨著去庫存任務的完成,貨幣化安置的弊病也開始顯現,大量資金讓樓市過熱發展,不利於調控,因此將面臨適當調整也並不意外。」
2
杭州貨幣化安置比例下降
搖號後拆遷戶更願意分房
錢報記者從杭州相關部門了解到,「過去,杭州房屋被征收人在選擇實物安置和貨幣安置兩種補償方式時,選擇實物安置占大多數,貨幣安置的比例大多在10%以下。」
然而,自從2015年4月29日杭州市政府下發《關於大力推進住房貨幣化保障方式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杭政辦函〔2015〕57號),對於國有土地房屋征收貨幣化安置最高給予原房評估價值42%的補貼和獎勵。2015年9月25日又印發《關於杭州市征收集體所有土地住宅房屋補償貨幣化安置指導意見的通知》(杭政辦函〔2015〕140號),對於集體土地征收貨幣化安置最高給予10%的補貼和獎勵。
據相關部門去年的統計數據分析,自《意見》相繼出台以來,杭州拆遷戶的安置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有土地房屋被征收人選擇貨幣安置補償方式的達到50%以上。
不過,從今年開始又有了新變化。「政策上的補貼和獎勵雖然還在執行,但今年杭州在安置方式上已經開始倡導盡量以實物安置為主。」知情人士表示。
相比前兩年,杭州貨幣化安置的比例今年已明顯下降。
錢報記者聯繫到上個月剛剛完成征遷簽約工作的江幹區筧橋街道范家社區,街道相關負責人俞晶告訴記者:「范家社區征收涉及農戶525戶,上個月剛剛全部完成簽約,其中貨幣化安置的占比不到20%。」而從筧橋街道去年的征收數據來看,去年貨幣化安置比例最高的社區比例達到47%,而平均占比也超過30%。
而對於杭州拆遷戶而言,更多人也傾向於實物安置。
王艷(化名)就是范家社區此次的拆遷農戶,她告訴記者:「我們一家六口人,一致都認同實物安置。」她解釋:「如果選擇房子,能分到3到4套房子,但是如果選擇貨幣化安置,到手的錢,按照杭州現在的房價,應該只能買得到一套較好的房子,而且現在買房還要搖號,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合心意的房子,所以我們果斷選了實物安置。」
3
貨幣化安置面臨調整
對樓市會產生一定影響
「中國房地產市場這一輪波瀾壯闊的行情,是政府主導的一場去庫存運動,棚改的貨幣化安置,作為去庫存的重要手段之一,使短期需求和購買力疊加在一起,對商品房市場,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浙報傳媒地產研究院院長丁建剛分析,「但種種跡象表明,貨幣化安置的範圍和力度一定會縮小。」
丁浚哲也表示:「杭州前兩年的拆遷量是非常大的,僅去年杭州用於貨幣化安置的資金高達2000億元,這個數字是非常驚人的。許多資金流入樓市,尤其是去年的全款購房人群中,拆遷戶並不少見。貨幣化安置不僅對樓市的影響非常大,而且對地方財政的壓力也非常大,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調整是必然的。」
錢報記者也從相關部門處了解到,針對2015年以來對於貨幣化安置的補貼及獎勵,正著手研究調整措施,重新朝著鼓勵實物安置的方向發展。
對此,丁建剛提醒道:「雖然對市場來說,拆遷戶購房只是影響因素之一,但這一趨勢對商品房市場來說,仍會是個利空。一個有急切購房需求,且有巨大購買力的人群在逐漸減少。」
來源:錢江晚報記者 印夢怡
值班編輯:董簫樂
猜你喜歡
1.美貌女教師為了愛情自毀人生,遺棄三個女兒!看著媽媽被抓,大女兒說:她沒幹什麼好事